2011年复旦招办主任答考生问

发布时间:2011-05-06浏览次数:21354

一、2011年复旦大学招生录取工作有什么特点?

复旦大学的招生工作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尊重人才,特别欢迎品学兼优、适合复旦人才培养理念的优秀中学生报考复旦大学。与往年相比,我校今年的招生录取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核定培养规模,招生计划比去年减少100人,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充分的训练机会;

2、深化通识教育理念,合并和新增了6个大类(含33个专业)招生。按类招生的专业从去年的48增加到今年的59个,为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提供了更宽的口径,为考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3、面向所有录取的学生,全面推出“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复旦这一计划的特色是:不采取封闭的按“班”培养的模式,实行动态进出、自由选择专业的开放管理,所有新生将来都有机会经过申请和选拔,选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文、历史、哲学等7个学科群学习,为成为未来相关学科的领军人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4、支持教育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教育公平,复旦大学医学类专业招生省份从25个扩大到29个,文科专业投放增加了内蒙古和西藏,覆盖全国,生源结构更加优化;

5、充分保护考生利益,提升志愿录取率,根据各省份的实际生源情况设定调档比例,原则上“进档即取”;

6、着力提高考生专业志愿录取率,考生达到复旦大学所在省份1:1录取线,原则上满足其所填写的6个专业(类)志愿之一,不再调剂录取;

7、加大规模推进在江苏、浙江、上海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方案,相应减少高考招生计划;

8、在一些省市开展面试预录取政策的改革试验,最大程度地满足考生的专业意愿,减少志愿填报风险;

9、在上海、北京等考前和估分填报志愿省份推出自主选拔录取高考加分政策,鼓励素质全面的优秀中学生报考。

 

二、复旦大学正在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今年录取的新生将在哪些方面受益?

复旦大学早在十余年前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率先建立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2002年,“以文理教育为特色,以英才教育为目标”的《复旦大学文理教育方案》开始实施,2005年成立复旦学院,2006年起开设通识教育六大模块核心课程,全面推行以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今年入学的新生,将更充分体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益处:

1、复旦学院着力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体系;

2、每学年520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3、在学制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灵活地安排自己的修读年限,部分学生可以在三年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提前步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

4、进一步开放转专业政策,除招生时有明确限制者外,所有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或第四学期有一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每年全校各专业共提供600余名(约占同年级在读学生总数的20%)的转专业名额;

5、从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可以申请第二专业、第二学位课程的学习。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学生完成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培养计划后,将获得复旦大学颁发的第二专业、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三、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能从学校获取哪些资源?

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和多学科优势,培养同时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各行各业领袖与领军人才。学校将以核心课程和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精英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本科阶段学生可以享受到以下主要资源:

1、复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所有专业均设有导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

2、复旦生源名列全国前茅。2010年我校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在近30个省市名列前三。优秀同学之间相互启迪与帮助,营造了学校优良的学风传统;

3、我校与近30个国家(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交流关系,2010年派出参加国际校际交流的学生达1686人。学校每年还接纳外国留学生6000余人次,2010年全年共接纳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达6809人次。复旦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

4、我校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拓展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暑期教学活动和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跨校学习活动;

5、我校实施“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积极鼓励并资助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每年有1000多位学生参加由教授、副教授亲自指导的学术研究计划;

6、我校拥有涵盖文理医的五座图书馆,藏书502万册,拥有大量的网络书刊资源,总量居全国高校前列,为学生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精神食粮;

7、我校有学术、实践、体育、艺术等18大类182个本科生社团,还有以复旦大学为主体组建的“上海市大学生舞蹈联谊会”、“上海市大学生摄影协会”等全市性大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四、复旦大学实行按类招生,学生入校后将如何选专业?

今年我校继续深化按类招生政策,新增6个招生专业大类,包括英语、历史学类、社会科学试验班、经济管理试验班、自然科学试验班、和医学试验班,其中的“试验班”仅为招生专业大类属性,而并不是指某个特殊的班级。除医学试验班将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选专业之外,其他专业大类都将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期进行选专业,具体选专业方案由各院系确定。

 

五、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的入选考生和艺术特长生是否占公布的招生计划?

保送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自主选拔录取的入选考生等都不占公布的招生计划。

 

六、复旦大学招生录取时是否有男女比例要求?

没有男女比例的要求。

 

七、复旦大学有哪些专业对考生报考外语语种有限制?

我校外语类专业只招收报考外语为英语语种的考生;部分专业的某些课程用英语授课,在公布计划的相应备注栏中用“部分课程英语授课”字样加以说明;所有新生入学后,公共外语课程均为英语。

 

八、去年复旦大学的毕业去向如何?

2010年,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复苏年,2010年复旦学子的毕业选择仍然更多地以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和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去把握未来。以20101445名非上海生源为例:继续深造的比例高达69%(上年55%),其中出国留学比例也继续攀升(达到22%,上升1%),留学的高校几乎覆盖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全球前50位欧美名校。就业方面,复旦毕业生显得供不应求,上海籍学生就业人数为773人,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所谓的热门行业,即金融/经贸/银行/证券/期货/投资/保险和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从上一年的47%上升至56%,与上年相比,毕业生已经摆脱规避金融行业风险的保守心态。另外,非经济、管理类专业选择所谓的热门行业如金融经贸、会计咨询、机关事业类比例也高达65%(如下表所示)。统计表明,所谓的“专业对口”已成为复旦学子就业过程中最不重要的考虑因素,即使在金融危机复苏期,复旦学子无论什么专业都能自主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本科阶段实施的通识教育越来越显现出博雅素质和精英专业趋势以及就业竞争中的名校优势。

 

九、复旦大学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到哪些国际高校交流?

复旦大学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交流关系,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香港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巴黎高科、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其中9所国际知名大学成为了国际上的战略合作伙伴:

 

 

详情参阅外事处网站:www.fao.fudan.edu.cn

 

十、请谈谈平行志愿政策带来的变化?

2010年全国有24个省份实施平行志愿,其中有2个省份首推平行志愿。在平行志愿条件下,复旦大学为保护考生利益,将根据各省的实际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并实行“专业服从、进档即取”的政策,解决考生进档被退的后顾之忧。另外,复旦大学在部分省市推出“面试预录取”试点办法,最大程度地满足考生对理想专业的期望。

与传统志愿填报模式比较,平行志愿的有效性提高,高分落榜的可能性降低,非常有利于冲击更高的志愿;而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博弈性强,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并且容易出现高分落榜等现象,使得志愿填报偏向保守。

 

十一、对于合理填报志愿有何建议?

在填报志愿前,考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估计,同时应了解自己欲报考学校的详细情况,特别是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等信息。

对于考后出分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省份,以填报ABCD四个院校志愿为例,通常采取“冲A、稳B、守C、保D”。

对于考前平行或考后估分平行填报志愿的省份建议采用“冲AB、稳C、保D”的方法。冲AB相当于实现目标高校的机会增加一倍。

对于非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省份(传统志愿),通常还会遇到在选择学校与选择专业时发生显著冲突,我们认为,对于在高考中可能考出高分的优秀中学生来说,在填报高校志愿时,选择一所学习氛围好的名牌学校比选择一个所谓的热门专业来得重要,因为一所名牌学校不仅本身已经含有了其历史、师资、声誉、质量等各种关键因素,而且能实实在在地为你提供其他院校不可替代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十二、考生可从哪些渠道了解复旦大学的专业介绍、招生政策、录取规则等有关信息?

复旦大学为使考生在选择学校和填报志愿前对我校的专业、培养模式、招生政策和录取规则能比较清晰地了解和认识,提供了以下的咨询途径:

1、复旦大学招生网:http://www.ao.fudan.edu.cn

2、复旦招生微博:http://t.sina.com.cn/fdzs

3、复旦大学教务处网:http://www.jwc.fudan.edu.cn

4、热线电话:021-5566 6668

各院系咨询电话请见复旦大学招生网“联系我们”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