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研究生院、文史研究院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是国内第一套专为文科硕士研究生编写的学术入门指导丛书,体现出我校对于研究生教育的一贯重视。在
教材是困扰
研究生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杨玉良校长指出,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优秀的研究生很多,但差的也有很多,整体平均水平只比十年、二十年前略有上升。在研究生培养中,一个一直困扰的问题就是教材的匮乏。教材建设始终没有得到非常高度的重视。在一些基本的理论课程上我们与国际没有接轨,学生到国外还得重新学。作为这套丛书的策划人,
学科领域发展史、基本的学科原理、研究的范式,这三部分构成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而研究生教育中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教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写教材是身份的降低,而本套丛书的作者之一
授人以渔
很多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老师不太能够理解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本质区别。本科生的目的是学习一套完整的、正确的常识,硕士则要学习一套研究的方法,而博士是要给他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这是这套丛书在策划中提出的三个层次:常识、方法和视野。研究生导师要教给学生的是点石成金的方法,为刚刚进入研究生生涯的学生指点迷津。
突破学科的局限
大多专家认为当前的学科划分把学生
虽然《研究生学术入门》系列丛书是关于人文学科领域的,但其他的学科,包括自然学科,都可以借鉴其中的方法,从中得到启发。从教学的角度,要强调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平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更要避免学科间的内部联系被打破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文/张婷
◇丛书编辑缘起
葛兆光:先教会研究生“照猫画虎”
“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这是我对大学人文学科基本教育和专业训练三个阶段的理解。
如今大学越来越多,条件不一,水平参差,指导者的路数不同,不同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同。有些指导教师似乎对这三种教育没有区分:有时候把研究生当作大学生,塞上一堆“常识”便草草了事,使得早已掌握了基本知识的研究生要么对课程失去兴趣,要么以为“学术”不过如此,“研究”就是重复叙述;有时候又把大学生当作研究生,基本常识还不具备时,便传授种种偏方秘方,使大学生早早学会了出偏锋用怪招。因此,我们策划编辑这一套 “入门”的手册,让作者特别针对刚刚完成大学学业进入硕士生时期的人编写,意在引导他们知道初步的“研究方法”,以区别大学阶段的“常识学习”。
这套“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的编撰者,都是“学有所成”而且是“术有专攻”的学者,专业各有偏重,领域宽窄不一。但是,我想在他们撰写的这本入门书中,都必然包括“历史”、“方法”和“视野”这三方面。所谓“历史”,就是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即学术史,知道在自己之前,前辈和同行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此可以“踏在前人搭好的桥板上”,不必重起炉灶“而今迈步从头越”,也不能掩耳盗铃装作自己是“垦荒”或“开拓”。所谓“方法”,就是选择本领域目前最通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一加以解说,并选择若干最好的典范论著,让阅读者“见贤思齐”,哪怕是“照猫画虎”,因为最初的研究不妨有一些模仿,当然模仿的应当是最高明的杰作,这才是“取法乎上”。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于“拣到篮子便是菜”,反而漏掉了必读的经典,形成引用参考文献的“随意”。这一部分可能包括了超出硕士生,甚至可以提供给博士生使用的、中外文的“进阶书目”,通过参考文献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让阅读者通过简单的论著名录,知道世界上的同行在做些什么。我想,大学教授最重要的责任,不是拔苗助长地呵护几个早早脱颖而出的杰出学生,而是齐头并进地保证进入研究领域的普通学生,这套入门手册不是针对天才而是保证底线的,为了让硕士生尽快超越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习惯,了解最一般的研究途径,开始具有个性的思考,建立学术研究的角度和立场,形成遵守规范的研究习惯,我觉得“历史”、“方法”和“视野”是每一个合格的研究生都必要具备的。
这套研究入门书的编撰和出版,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三方合作的结果,我特别要感谢各位杰出学者热情参与,他们都是很忙碌的人,但是,他们能够放下手头的工作,慷慨承诺撰写这套入门书,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参加者和支持者,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学术方法的传递和学术薪火的延续,比什么都重要。
(摘自《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序文)
◇著者思辨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来到了现场,他们长期奋战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因而对于研究生教育现今所面临的困境有着直接的体会和独特的见解。
“最低底线”
在发言中,不止一位专家提到“最低底线”问题,最低底线是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来自香港的郑培凯教授指出,定一个最低标准,是给每一个领域的学生做一项指引工作,自身发展要有自己的标准,但首先必须遵循这一学术领域的基本框架。而《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正是承担着这一引导作用。来自西部大学的教授周裕锴则表示:这套教材指引学生们对自身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视野有了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基于这个基本结构,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寻求“门径”
《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的作者钱杭则进一步提出:对于某一学术领域的“入门”并非浅显的,也非科普,而是作为一种途径,即给学生提供在专业领域内属于基本功的、属于常识的一些知识。他一再强调,寻求门径就应当是堂堂正正的,不能强调匿藏,不能强调诀窍,更不是宣传那种潜规则,就是规范的基础知识,严谨的写作风格。而又有学者认为,这一种“学术入门”是需要用思想精炼的,同学们可理解的,雅俗共赏的语言传授的。
与时代并行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一书的作者戴燕表示,任何学问,即使是历史传统也不能一成不变,完全不变的话就无法回应这个时代的问题,就不可能有自己的问题,更不可能有自己的方法出现。因此,一定要时刻关心这个时代,对于所研究的学问要随之有一些调整。与此同时,芮传明教授则指出,在当今网络时代,专业原版的学习资料的免费共享已经在国外盛行,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
当天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对这一套丛书寄予了较大的期望,纷纷表示,在面临研究生教育中教科书薄弱这一现状之时,这套丛书恰好开始弥补了这样缺陷,体现了我校对研究生培养的教育理念,而这套丛书的顺利发行则是将这一种教育理念付诸于行动,在国内,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正如杨玉良校长所提到的那样,我校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一直十分重视,始终不断探索,寻求新的提升。
文/王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