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第五届“望道”学生传媒奖颁奖活动

发布时间:2009-06-06浏览次数:11

    新闻中心讯 我校第五届望道学生传媒奖于20093月起举行,主题为声于此时:青年传媒与时代使命519,盛大的颁奖典礼和第一届望道传媒论坛共同给这一年度盛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望道学生传媒论坛:我们的作为关乎时代

    下午230,我校逸夫科技楼一楼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第一届望道传媒论坛在这里召开。论坛邀请了校团委书记尹冬梅、《中国青年报》上海记者站站长周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林天宏三位嘉宾,以及来自复旦、交大、同济的校园媒体代表。
  
  会议由校团委副书记、《复旦青年》报社社长张磊主持,尹冬梅老师致欢迎辞。周凯与林天宏两位记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围绕学生传媒社会责任理想与现实等关键词讲述了他们的经历与思考。随后,六位校内外学生媒体代表在“2008学生媒体的社会关注带来的启示的总主题下,结合各自媒体的特点做主题发言。所有发言结束后,大家就校园媒体如何育人校园媒体的共享与共建两个议题进行了简短的讨论。最后,论坛讨论通过了复旦大学第一届望道传媒论坛共识
  
  我们的作为关乎时代,这是学生传媒人抱定的共识,这是此次共识的强音。尹冬梅老师的欢迎辞与它不谋而合,主题中的声于此时,在她看来就是校园媒体要发,反映学生的声音,于此时关注当代国家的兴衰与民族的命运。她希望校园媒体人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也能推进校园媒体的发展。
  
  理想这个词在两位记者的发言中频频出现。周凯坦承,他的新闻理想是在工作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他希望大学生能在四年中学会了解、认识、分析和判断,更重要的是传承宝贵的精神。林天宏表示,冰点的记者从来不把理想挂在嘴边,而是在工作中践行、坚守。在汶川地震后,他追踪了一个背着死去的儿子回家的老父,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回家》,是南方周末年度致敬特稿写作。
  
  汶川地震发生后,媒体立刻奔赴灾区。校园媒体人虽然不能亲赴现场,但也不曾缺位。在校园媒体代表发言环节,《复旦人周报》编辑叶欣辰谈到,周报在地震后两天内就策划出了特刊,全面介绍复旦的反应。年末,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复旦生涯》副主编李纯存介绍了生涯是如何为学生服务,提供详尽的就业信息与指导。《同济大学生报》的主编孟叶舟则抛出了潜规则一词,他探讨的话题是校园媒体如何在种种限制中为学生服务,尽社会责任。《复旦青年》主编金晓文就潜规则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学生媒体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来讲重要的问题,同样可以在校园里产生影响力。在谈到媒体的共享与共建时,复旦学生网CMO建议利用学生网的平台建立网络新闻系统,综合传统媒体的新闻素材。
  
  正如共识中所说,高校媒体间的共建与共享让我们不会孤单。第一届望道传媒论坛的举办是朝着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颁奖典礼:向复旦历史第一稿的书写者致敬

    晚上630,光华楼学生广场舞台上的灯亮起,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4大类21个奖项被一一揭晓。参与晚会的嘉宾有校党委副书记陈立民、校团委书记尹冬梅、校研究室主任刘承功、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方明、《中国青年报》上海记者站站长周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林天宏及各相关院系老师,他们一一上台给获奖媒体和个人颁奖。
  
  在这全部21个奖项中,《复旦青年》、《复旦人周报》、《复旦研究生》、《复旦生涯》、《风景线》、复旦学生网、优频电视台等校内主要学生媒体各有斩获,《复旦青年》获得了年度最具成就媒体奖。在院系媒体中,表现突出的是法学院的《阶梯》,它的专业性为它赢得了学术思想类栏目奖和年度最佳院系媒体奖。在社团媒体中,北辰文学社社刊《北辰》独领风骚,既有社员的个人奖,又获得了年度最佳社团媒体。在新媒体方面,复旦学生网依旧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荣获主题网页和年度最佳线上媒体,中文系世说新语论坛异军突起,荣获网上学术论坛社区奖。
  
  晚会主题片响彻时代的声音,是对本届望道传媒奖的主题中声于此时的诠释。从19192008,主题片回顾了九十年来青年传媒在社会的变革中所起的作用。回顾历史是为了指向未来,年轻的的发展之路未必是坦途,但它将用实力证明自己不愧为国内第一个的大学生复旦望道学生传媒奖,也是国内一流的大学生校园传媒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