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至14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八届院士大会在意大利里雅斯特市举行。大会宣布,此次新当选的院士来自20个国家,共45人,其中有中国大陆和香港的7名科学家当选。他们分别是:
方荣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亚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
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支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香港大学化学系Dr.Hui Wai Haan讲座教授。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南大学校长。
朱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许志琴: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教授。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布杜斯·萨拉姆教授倡议下,于1983年11月10日创建的,总部(秘书处)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是一个非政府、非政治、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旨在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科学研究,推动南南和南北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对第三世界面临的问题开展科研。萨拉姆为首任院长。院士会议每年轮流在院士所在国举行。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的,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医学、社会和经济学等十大领域,他们均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每年增选新院士40名左右,目前共有院士880人,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方荣祥院士、张亚平院士、朱静院士为我校校友
方荣祥,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0年-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
所所长;2004年至今,任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
方院士长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与分子病毒学方面的研究,围绕植物病毒基因组及基因功
能、植物和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及抗病毒基因工程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
了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及其变异的特点,阐述了1968年香港流感病毒基因可能来自
于动物流感病毒的观点。完成了花椰菜花叶病毒(新疆株)和水稻黄矮病毒基因组全序
列分析,发现了弹状病毒中的一个新基因。研制成同时抗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
的转基因烟草,在种植时间和规模上曾居国际领先;同样的策略还用于抗病毒辣椒的研
制。分析和改造了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研究结果被广泛应用;界定了水稻细胞壁
蛋白GRP基因启动子中负责维管束特异表达的DNA序列;发现了融合CMV外壳蛋白多肽可大
幅度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水平。有三篇学术论文在国际权威杂志Cell、Nature上发表,
多篇论文在PNAS USA、Plant Cell、EMBO J.等著名杂志上发表,并取得多项专利、获得
多项成果奖励。
张亚平,1965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
科学院院士,全国青联常委。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张亚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
人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他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院士,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立足
西南生物资源的优势,瞄准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在分子水平系统研究了生物进化
的格局、过程和机制研究,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阐释了我国一些民族的演
化历程。
1986年,张亚平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他没有留在繁华的上海,而是回到了素有动物
王国和植物王国美誉的家乡—云南,师从著名遗传学家、已故院士施立明先生。在导师
的悉心指导下,他埋头工作,刻苦钻研,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年即在《Nature》上发表文
章,深受导师和同行的赞赏。
1992 年,张亚平到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分子遗传学实验室深造,两年后,突然传来导
师施立明院士因病逝世的噩耗,使施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细胞与分子进
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工作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张亚平继承导师遗志,毅然携家回
到昆明,出任该实验室主任,继续推进先师的研究工作。他以真诚和热情团结、带领同
事们刻苦工作,很快使实验室走出低谷,在国家检查的排名中名次显著提升。
张亚平扎根云南边疆,潜心研究,多次谢绝了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和城市工作的机会。面
对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客观存在的条件差距,他立足于西南的少数民族和动物资
源优势,通过重要的科学问题与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特色
,迈入了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
近年来他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等大
课题。由于研究成绩十分突出,他于2001年入选国家首批15个创新研究小组之一。先后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励。他和合作者在国
际著名的刊物《Nature》、《Science》、《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
m. Genet.》等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被选为《Science》的封面。迄今
为止已在SCI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用一千多次。张亚平的学术成就具有
国际影响,2002年,他荣获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该奖项是由美国两个基
金会(The Bay and Paul Foundations)联合十家著名学术机构(如哈佛大学、耶鲁大
学等)设立的18万美元的国际奖“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是国际上专门针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与研究这一新兴学科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表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取得突
出贡献的学者。张亚平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此专门
给他发来贺信。由于成绩突出,2003年,年仅37岁的张亚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 静(1938-):材料科学家。女。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上海
复旦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教授。
60年代未至80年代末,朱静从事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合金化原理、强韧化本质
等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据此提出的合金化及热处理制度已在铀分离机用钢中实施。 8
0年代初开始电子微衍射研究,运用相干电子波微衍射实验及原理,发现和确定了单个畴
界的性质;提出了测定纳米区域有序度的方法和发展了电荷密度分布实验确定的研究,
界面应变分布实验与数值模拟等,近年在高温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技术、固体表面与
界面、应力诱导相交、微量元素偏析特征等研究中。发展了实验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
新的见解。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静院士是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分析电子显微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研制国家急需的新型材料、发展现代材料显微分析技术及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做
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朱静院士在《科学》(Science)、《先进材料》(Adv. Mate
r.)及《物理评论通讯》(Phys. Rev. Lett.)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10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以及部委一、二等
奖多项。曾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三八红旗手”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朱静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1997~2006年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目前任清华大学校务委
员会委员、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
主席团成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