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个世界志愿者日来临前,我校举行“西望•十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论坛”,隆重纪念我校开展青年志愿者西部支教十周年。来自全国各地、十年来的百余位我校新老支教队员相聚一堂,只因他们共同的名字——西部支教志愿者。老队员们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我校大学支教团近十年来扎根西部山区、志愿服务接力的难忘岁月,畅谈了志愿者经历对自己的人生和对校园价值观的影响。
十年来,我校西部支教活动获得了校内外的广泛认同,宁夏西吉、贵州乌江等对口支教地,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复旦“第七教学楼”。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通过多年的支教接力,一条新的城市青年成才路径也已成型,那就是从城市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体悟和学习艰苦条件下的生活环境,去实践和磨砺自己的才干和品质。
十年接力,托起希望
1998年11月,团中央启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项目,我校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志愿者工作。至今,先后已有9批94名同学赴宁夏西吉、贵州乌江等地的中学担任教师,开展支教服务,是全国派遣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最新一批19名队员已经选拔产生,即将接过支教的接力棒,其中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张阳已是第二次参加支教团了。
十年来,我校支教队员坚守“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誓言,将自己的智慧与热情挥洒在西部山区的课堂上,用自己的爱心和奉献点亮了西部孩子们求知的渴望。他们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在课余帮困扶贫、送文送医下乡。
通过支教团员的不辍接力,西吉县三合中学在2002年实现了高考升学“零的突破”,2005年高考大专上线人数超过70%。在西吉县将台中学、王民中学,每年都有超过十位的初三考生考进银川、石嘴山和固原等地的自治区重点高中。多媒体授课、原版材料教英语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被支教队员引入了山区孩子的课堂。近十年以来,支教团共募集扶贫助学现金、物品等价值近三百万元。
十年间,我校青年支教工作创造了多个“第一”:修建了全国第一所“乡村宽带网络学校”:宁夏自治区第一所由支教队员捐建的希望小学; 2002年,全国第一本以西部志愿者为题材的书籍《黄土地•青春歌》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全国第一部以西部志愿者事迹经历为题材的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进京汇报演出;第一个支教队员建立的博客群“第七教学楼”访问量近十一万人次;全国第一名留学生西部支教志愿者是马来西亚籍复旦留学生蔡沅鋹…
志愿精神,蔚然成风
十年前,当西部支教团首次组建时,报名的同学只有十几个,最后入选的同学也只有五个;而如今,每年十月支教队的报名已经成为我校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每年都有200多位优秀毕业班学生经过层层选拔,竞争不到20个支教名额。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在这支队伍里,98%的学生是独生子女,56%是女生,72%是出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青岛这样的大城市里,67%的学生来自东部。他们中党员占到三分之二,他们的平均成绩都达到了学校直升研究生的标准;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着丰富的学生工作和志愿者实践经历,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校里担任重要的学生干部工作。如果选择去外企、出国、直升研究生,他们将得到很好的职位,拿到很高的工资,取得一份不错的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在大城市里过着惬意而浪漫的生活。然而,他们拒绝了。支教队员侯宇静很朴实地说:“读研不是我的目的,赚钱不是我的理想,我就是想做一点事”。
如今,复旦园的一批批学子都是听着师兄师姐富有“传奇”色彩的支教故事成长起来的。在复旦,“西部支教”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第九批支教队员强舸说:“当我胸口别着‘青年志愿者’的徽章,就能收获一种特别的目光。那一刻,我为身为一名志愿者感到自豪,我觉得,幸福的感觉也就是这样了。”在一代代复旦人的代际沟通中,“志愿西部”成为必不可少的语言因素。“支教”代表的是理想,是光荣,它赢得了复旦人肃然的爱戴和钦佩的感情,它得到了复旦学生最广大的认同。“志存于心,愿携于手”的志愿者服务在复旦园中蔚然成风。
专家点评:复旦“模式”
十年来,校党委明确提出把志愿服务,尤其是西部志愿者工作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来落实。校团委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品牌运作为主导,大力推动志愿者事业在学校和学生中的开展和推广。学校将优秀的西部志愿者作为党政管理干部后备力量进一步培养,先后已有16人成为校党委委员、校团委副书记、书记助理、分团委书记、系党总支委员、学生辅导员、青年骨干教师等。
论坛上,长期从事青年研究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我校大学将青年志愿者服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并形成完善的“选拔、培养、考核、跟踪”制度的做法。专家指出,高校学生经历“四年城市大学培养——1至2年西部农村志愿服务——城市管理或业务工作”这样的发展模式更有利于他们铸炼坚毅的品格,培养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部分与会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要有一大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这种“复旦模式”有利于培养青年人才的全面素质。
近几批的支教队员均是“80后”的青年,旁听论坛许多大一学生已经属于“90后”,有学者认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同时独生子女政策已实施了近三十年,当代青年人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一方面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软硬件环境,孕育了当代青年的现代品格,但同时“一个人在城市”的成长环境也对青年人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西部支教的经历,能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治愈大学生的“城市病”和“独生子女症”提供一条很好的路径。
和者,社会稳定和平之源;谐者,民众喜悦进步之本。和谐社会,是青年志愿者们努力的目标,也是他们内心深深认同的行为准则。青年志愿者们正把青春和热情洒向西部、洒向国外、洒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坚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青年志愿者们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