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两年的咨询情况看,很多家长的误区较多,这里记者整理了最主要的四大误区,由专家手把手教你巧避免。
误区一
对各项政府部门公布的政策和各类信息了解不到位,却道听途说,对信息或政策误读,导致填报志愿失败。
解决办法:了解多方面资料,确认三方面信息来源:
第一、各项招生政策及法规;
第二、搜集各类信息资料,调查过去(前三年)高校录取新生的情况;调查前三年文、理、外三大类(重点、一般、大专院校)的调档 分数线;了解各类院校及专业前三年的 录取分数线;
第三、充分了解各招生院校及招生专业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即各专业是培养哪一类人才,毕业后一般从事哪些工作,与自己向往的职业是否一致。
误区二
直奔热门专业,出现冷热失调。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很多考生和家长都遵循追求“热门”的简单规则,结果造成分数不够,或同等分数的考生“扎堆”。
解决办法:在选报志愿时,至少应当弄清以往的“热门”与“冷门”,心里大致有数,从而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填报志愿时,必须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可变性,从长远着眼,以务实的精神,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选报合适的专业。
有的学校虽然目前不算热,但随后的三四年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的考生打算报考热门学校,但由于分数所限,专业不够理想,可以考虑先入校后调专业,或者考取双学位或者考研后再次选择,切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
误区三
着眼名校,忽视现实,没有梯度。有的考生填报志愿时,希望自己能被名校录取,于是,志愿几乎全是同一层次的名校,录取时一旦第一志愿落空,后面的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均没有回旋余地。
解决办法:应该保持志愿之间有合理“梯度”,第一志愿应是考生成绩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的院校和最合适的专业,在同批录取院校的几个志愿中,第一志愿应与第二志愿以及其他志愿之间产生合理距离,形成一定的“梯度”。
如没形成从高到低的梯度,当第一志愿落空时,其他志愿就不再起作用。因此,考生可根据招生办提供的各高校近年录取平均分,使报考的志愿形成合理的由高到低的“梯度”,以增大录取机会。同时,考生也不能排除分数浮动的“大小年”因素,注意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也有“梯度”。
误区四
缺乏专业意识,不考虑自身特点,为了上某院校,而选择与自己“背道而驰”的专业。
解决办法:根据自己的成绩决定院校,考虑个性在比较适合的专业或职业领域内得到充分发挥的因素,根据自身的潜能特点选专业。
提醒
分数出来前该做些什么准备
专家认为,填报志愿和高考同样重要,分数线出来前有很多功课要做,只要功课做好了,哪怕拿到了“烂”牌照样可以打得漂亮。
分数线出来前该做什么
问:我女儿是余杭高级中学的,分数线没出来前,不知道该做什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