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宏建
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对广大高考考生来说,填报志愿和高考一样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那张薄薄的志愿表和高考分数一样,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考生的未来和前途。填报志愿科学、合理,就能够被与自己考分相对应的理想高校录取;如果志愿选择不当,找不准与自己考分相对应的高校,即使考出高分,也可能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或高分低就,甚至落榜,留下终身的遗憾,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因此有人说,高考成功与否,60%靠实力,40%靠志愿。那么有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准确预测高校的录取分数,从而根据自己的分数准确选择目标高校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经过多年对各高校历年录取情况的研究后发现,虽然各高校各年度的录取分数发生较大变化,但超过批次控制分数线的分数却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一个相对位置,通过使用“双分差”法可以测算出各高校当年的录取分数,从而使填报的高校与自己的高考分数相对应,即保证被录取又不浪费分数。
“双分差”法的概念
在了解什么是“双分差”法的概念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些概念:
“最低分差”:是各院校录取最低分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的分差,是当年考生被录取的最低分数要求。
“平均分差”:是各院校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的分差。反映的是院校平均录取成绩高出同批控制线的总水平。例如北京语言大学某年在某省录取最低分是582分,录取平均分数是600分,当年该省的重点控制线是530分,则北京语言大学当年在该省的录取“最低分差”是582-530=52分,“平均分差”是600-530=70分。
每一年各个院校在录取当地都有录取最低分与平均分,与同批次省控线相比较就会形成“最低分差”和“平均分差”。所谓“双分差”法就是以各批控制线为基准,以高校在录取当地形成的三年“平均分差”的平均值为参照分数,定量测算各院校当年的录取分数,同时通过研究多年(最少三年)“最低分差”情况,对各院校当年录取分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分析判断,从而修订预测分数,从中筛选目标院校。以预测某重点大学2007年在某省录取分为例:该校近三年在该省的录取“平均分差”平均值为102分,如果2007年该省一本控制分数线550分,那么可预测2007年该校的录取分约为:102+550=652分;再看该校近三年的“最低分差”分别为70、70、74,不难看出,该校近三年在该省的录取分数线比较稳定,略有上升,综合“平均分差”预测结果,我们可以预测该校2007年在该省的录取分在655分左右。
使用"分差法"筛选院校的具体方法
当前填报高考志愿的方式主要有考前填报志愿、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三种形式。"分差法"主要适用于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对于考前填报志愿也有参考作用。
对于考前填报志愿的意义在于:通过计算“最低分差”和“平均分差”可以判断各个高校的相对位置和差距,为设置志愿剃度提供参照依据;对于考后填报志愿,使用"分差法"填报高考志愿主要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骤,正确估分。这是考后估分填报高考志愿的前提。如果估分不正确,使用再好的方法也没有任何意义。每年高考过后,每个学校都会指导学生估分,因此,笔者在此不做讨论。
第二步骤,正确估计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分数。这也是估分填报志愿的重要因素。如果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分数预测不准,也影响你判断各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从而对准确填报志愿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个问题上,高中学校的老师非常有经验,也很敏感,准确率很高,可以向老师咨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多咨询一些高中学校的预测,特别是不同层次高中的预测,然后再做一些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省份,这个分数高考结束后各省招生办是公布的。)
第三步骤,定量计算各个院校录取分差。按照本文前面介绍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各个院校三年"最低分差"、"平均分差",然后求出平均数,根据结果进行排序。
第四步骤。比较分差,用自己考分超过某批控制线的分差与计算出的各个院校的"分差"相比较,超过的院校就都可考虑填报。判别公式:高考(预计)分数-(预测)省控制线分≥院校的"分差"。例如,如果自己估分(得分)是630分,(预测)省重点控制线是530分,那么自己超过重点控制线的分差就是630-530=100分,"分差"小于100分的院校就都是初步筛选的目标。
第五步,预测各院校录取分走势,修正预测分数。对高校预测分数的计算是建立在对过去历年录取数据之上的静态分析,而实际上各个院校每年的录取情况永远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和院校办学质量的变化等都影响到考生对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数据,预测动态,从变化的角度预测院校的录取分数,这样才能把握趋势,把握主动。
1、分析影响高校录取分数的社会因素,对预测分数进行修订。
高校录取分数的形成是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高校综合实力。影响高校录取分数的根本因素在于高校的综合实力,高校综合实力强,录取分数就高;高校综合实力弱,录取分数就低,在预测高校录取分数时,必须分析高校综合实力的变化。比如,2005年9月份部分高校晋升为“211”高校,社会地位、声望增强了,录取分数自然要变化。
(2)、高校录取批次的变化。高校录取批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各省招办都会根据高校整体实力的变化、考生报考人数的变化情况调整高校的录取批次。比如,2006年辽宁省就将多所高校从原来在一本B段录取调到一本A段录取。录取批次的改变,必然影响考生对这些院校的选择和定位,影响考生对这些院校的报考顺序或报考策略,其结果是影响这些高校的录取分数。
(3)、招生数量的增减变化。高校招生数量直接影响高校的录取分数,招生学校的招生数量与往年相比的增减变化情况,直接造成录取分数的波动。一般的讲,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招生数量与录取分数成反比。招生数量增加,高校的录取分数降低;招生数量减少,高校录取分数就提高。因此,我们在预测高校录取分数时,一定要考虑高校招生数量的变化,某一个高校在当年招生数量没有变化时,其录取分数也会相对稳定,但是,当这个高校大幅度增加招生数量时,其招生分数线就会相应下降。
(4)、高校(专业)的行业背景、发展趋势和收入导向等因素。比如近几年IT行业收入高,就业需求大,那么很多家长就鼓励考生填报这类高校和专业志愿,结果这类高校、专业的录取分数大幅提高;这几年随着神舟号的发射升空,航天类高校和专业也持续升温,说明科技的发展必然提升考生和家长对有相关行业背景高校的心理预期,也会引导考生的志愿填报;相反,受世俗偏见的冲击和影响,长期以来,考生和家长对农林、畜牧、煤炭、地矿、石油等类院校(专业)比较"感冒",考生不愿意填报这类院校,致使这类高校(专业)的分数普遍较低,成为政策关照的对象。
(5)、招生宣传、高校更名等因素。
近一两年高校的更名成泛滥之势,科技大学,理工大学满天飞,乱沙渐欲迷人眼,因很多考生和家长不了解高校的历史沿革情况,见名字响亮就盲目填报,使一些过去生源困难的高校一夜之间门庭若市,另外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扭转招生形势,虚假宣传,欺骗一些不明就里的考生,所有这些都会引导考生的报考意向,抬高了高校的录取分数。所以对待那些当年更名或大肆宣传的高校,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有充分心理准备,分数提高是必然的,所以要提高预测分数。
2、分析影响录取分数形成的心理因素,修订预测分数。
高校历年的录取分数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因素。一般的讲,考生和家长基本上都是参照历年录取分数填报志愿的。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避高就低"心理。受此心理影响,很多考生对待那些以前年度录取分数线较高的高校,往往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填报;相反,对那些历年录取分数线较低的高校,却非常敢于填报,认为录取把握性大。结果报考人数增多,自然提高了该校录取分数线,这就是之所以出现高校录取"大年"和"小年"现象的原因。所以考生和家长在修正高校录取分数时,必须分析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的走势或趋势,根据历年走势或趋势来判研当年录取分数。
“平稳型”的走势。比如03、04、05年北京某大学(注:为避免读者照单操作,本文在此不列举具体院校名称,下同,请读者见谅!)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为52、50、52,武汉某大学的录取分差分别是26、26、28,就属于“平稳型”走势,对这类平稳走势的院校,我们完全可以使用三年“平均方差”的平均值筛选目标院校;
“上升型”走势。比如哈尔滨某大学近三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48、54、59,华南某大学近三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10、29、47,上升趋势明显,对这类院校进行预测时有两种选项:一是要留有余地,院校实力强,考生报考踊跃,分数自然就连年升高;二是考虑降低分数,一个高校在其实力没有变化情况下,录取分数不会连续升高的,特别是录取分数在连续几年升高情况下,低分考生必然望而却步,报考人数减少了,录取分数也就降低了。细心的笔者可以自己观察、统计一下,看一看是不是这种情况;
三是“下降型”趋势,比如,大连某大学近三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52、32、28,山东某大学近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57、40、22都属于下降趋势,对于录取分出现下降趋势的院校,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这些院校分数下降的原因。是高校实力下降了,还是因为以前年度录取分较很高,考生避高就低造成的,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预测当年录取分数时,考生要考虑分数的回升,而且预测的“分差”还要超过最高年份的。因为根据我个人研究,这类高校下一年度的录取分数往往出现报复性回升。
“跳跃式”趋势。这是各院校表现最多的一种趋势,如杭州某大学2000、2001、2002、2003、2004这五年在某省的“最低分差”分别是87、105、11、29、81,出现比较大的跳跃,对这类院校录取分的判断和预测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单纯以三年“平均分差”的平均值计算,该校在该省的录取分应610分以上,可是我们仔细分析几年的走势发现,该校2000年、2001年走高两年后于2002年走低一年,2003、2004年又连续两年走高,那么我们判断2005年有可能又要走低,结果正如我们判断,该大学2005年录取分数高出省控线13分。
通过以上分析看到,与其说高校录取分数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不如说是考生和家长心理的搏弈结果。因此,我们在预测各院校当年的录取分数时,关键在于读懂高校录取数据背后的“考生心理因素”,那么如何判断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因素,本文也只能给出上述文字,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型”,请读者不要拘泥于本文的判断,如何应用,关键在于个人悟性。在此提醒读者:本文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难免有错误,切莫生搬硬套。
使用“双分差“法预测录取分数的准确率分析和注意事项。
以笔者根据三年“平均分差”的平均值预测2006年浙江一本(理工类)部分院校(收集数据齐全的128所)的录取情况说明:在没有根据“最低分差”情况修正情况下,128所院校中有124所院校的预测分数超过实际录取分数线,只有4所没有达到实际录取分数,成功率达到96%。但观察四所学校的三年录取情况,可以看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四所学校都在以前年度出现“小年”现象,通过修正预测分数也可以达到准确效果。因此,考生在使用"双分差法"预测分数时必须注意一下问题:
1、一定要留有余地.以上我们介绍了使用“双分差”法的具体步骤,从中看出“双分差”法是建立在“两个”预测基础之上的,一是自己的估分,二是对各批次控制线的预测.实际使用中,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对以上两个数据预测准确,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必须要留有余地,否则必将降低填报志愿的准确率。
2、具体选择院校专业时要冷热搭配。通过我个人预测分析,使用“双分差”法虽然可以保证预测分数达到或超过高校投档线,但预测精度不高,以笔者预测2006年浙江一本(理工类)部分院校情况看,压线分1所,超出投档线10分以内的有10所,超过实际投档线10-20分的有24所院校,超过30分以上的有17所。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考生并不知道那所院校会超出很高分,那些院校只能过投档线,所以,在具体填报志愿时,考生在专业的具体选择上,一定要冷热搭配,一方面要敢于报热门专业,一方面也要填报非热门专业,并且搭配好,甚至要服从专业调剂。
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对广大高考考生来说,填报志愿和高考一样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那张薄薄的志愿表和高考分数一样,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考生的未来和前途。填报志愿科学、合理,就能够被与自己考分相对应的理想高校录取;如果志愿选择不当,找不准与自己考分相对应的高校,即使考出高分,也可能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或高分低就,甚至落榜,留下终身的遗憾,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因此有人说,高考成功与否,60%靠实力,40%靠志愿。那么有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准确预测高校的录取分数,从而根据自己的分数准确选择目标高校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经过多年对各高校历年录取情况的研究后发现,虽然各高校各年度的录取分数发生较大变化,但超过批次控制分数线的分数却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一个相对位置,通过使用“双分差”法可以测算出各高校当年的录取分数,从而使填报的高校与自己的高考分数相对应,即保证被录取又不浪费分数。
“双分差”法的概念
在了解什么是“双分差”法的概念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些概念:
“最低分差”:是各院校录取最低分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的分差,是当年考生被录取的最低分数要求。
“平均分差”:是各院校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的分差。反映的是院校平均录取成绩高出同批控制线的总水平。例如北京语言大学某年在某省录取最低分是582分,录取平均分数是600分,当年该省的重点控制线是530分,则北京语言大学当年在该省的录取“最低分差”是582-530=52分,“平均分差”是600-530=70分。
每一年各个院校在录取当地都有录取最低分与平均分,与同批次省控线相比较就会形成“最低分差”和“平均分差”。所谓“双分差”法就是以各批控制线为基准,以高校在录取当地形成的三年“平均分差”的平均值为参照分数,定量测算各院校当年的录取分数,同时通过研究多年(最少三年)“最低分差”情况,对各院校当年录取分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分析判断,从而修订预测分数,从中筛选目标院校。以预测某重点大学2007年在某省录取分为例:该校近三年在该省的录取“平均分差”平均值为102分,如果2007年该省一本控制分数线550分,那么可预测2007年该校的录取分约为:102+550=652分;再看该校近三年的“最低分差”分别为70、70、74,不难看出,该校近三年在该省的录取分数线比较稳定,略有上升,综合“平均分差”预测结果,我们可以预测该校2007年在该省的录取分在655分左右。
使用"分差法"筛选院校的具体方法
当前填报高考志愿的方式主要有考前填报志愿、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三种形式。"分差法"主要适用于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对于考前填报志愿也有参考作用。
对于考前填报志愿的意义在于:通过计算“最低分差”和“平均分差”可以判断各个高校的相对位置和差距,为设置志愿剃度提供参照依据;对于考后填报志愿,使用"分差法"填报高考志愿主要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骤,正确估分。这是考后估分填报高考志愿的前提。如果估分不正确,使用再好的方法也没有任何意义。每年高考过后,每个学校都会指导学生估分,因此,笔者在此不做讨论。
第二步骤,正确估计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分数。这也是估分填报志愿的重要因素。如果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分数预测不准,也影响你判断各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从而对准确填报志愿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个问题上,高中学校的老师非常有经验,也很敏感,准确率很高,可以向老师咨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多咨询一些高中学校的预测,特别是不同层次高中的预测,然后再做一些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省份,这个分数高考结束后各省招生办是公布的。)
第三步骤,定量计算各个院校录取分差。按照本文前面介绍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各个院校三年"最低分差"、"平均分差",然后求出平均数,根据结果进行排序。
第四步骤。比较分差,用自己考分超过某批控制线的分差与计算出的各个院校的"分差"相比较,超过的院校就都可考虑填报。判别公式:高考(预计)分数-(预测)省控制线分≥院校的"分差"。例如,如果自己估分(得分)是630分,(预测)省重点控制线是530分,那么自己超过重点控制线的分差就是630-530=100分,"分差"小于100分的院校就都是初步筛选的目标。
第五步,预测各院校录取分走势,修正预测分数。对高校预测分数的计算是建立在对过去历年录取数据之上的静态分析,而实际上各个院校每年的录取情况永远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和院校办学质量的变化等都影响到考生对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数据,预测动态,从变化的角度预测院校的录取分数,这样才能把握趋势,把握主动。
1、分析影响高校录取分数的社会因素,对预测分数进行修订。
高校录取分数的形成是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高校综合实力。影响高校录取分数的根本因素在于高校的综合实力,高校综合实力强,录取分数就高;高校综合实力弱,录取分数就低,在预测高校录取分数时,必须分析高校综合实力的变化。比如,2005年9月份部分高校晋升为“211”高校,社会地位、声望增强了,录取分数自然要变化。
(2)、高校录取批次的变化。高校录取批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各省招办都会根据高校整体实力的变化、考生报考人数的变化情况调整高校的录取批次。比如,2006年辽宁省就将多所高校从原来在一本B段录取调到一本A段录取。录取批次的改变,必然影响考生对这些院校的选择和定位,影响考生对这些院校的报考顺序或报考策略,其结果是影响这些高校的录取分数。
(3)、招生数量的增减变化。高校招生数量直接影响高校的录取分数,招生学校的招生数量与往年相比的增减变化情况,直接造成录取分数的波动。一般的讲,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招生数量与录取分数成反比。招生数量增加,高校的录取分数降低;招生数量减少,高校录取分数就提高。因此,我们在预测高校录取分数时,一定要考虑高校招生数量的变化,某一个高校在当年招生数量没有变化时,其录取分数也会相对稳定,但是,当这个高校大幅度增加招生数量时,其招生分数线就会相应下降。
(4)、高校(专业)的行业背景、发展趋势和收入导向等因素。比如近几年IT行业收入高,就业需求大,那么很多家长就鼓励考生填报这类高校和专业志愿,结果这类高校、专业的录取分数大幅提高;这几年随着神舟号的发射升空,航天类高校和专业也持续升温,说明科技的发展必然提升考生和家长对有相关行业背景高校的心理预期,也会引导考生的志愿填报;相反,受世俗偏见的冲击和影响,长期以来,考生和家长对农林、畜牧、煤炭、地矿、石油等类院校(专业)比较"感冒",考生不愿意填报这类院校,致使这类高校(专业)的分数普遍较低,成为政策关照的对象。
(5)、招生宣传、高校更名等因素。
近一两年高校的更名成泛滥之势,科技大学,理工大学满天飞,乱沙渐欲迷人眼,因很多考生和家长不了解高校的历史沿革情况,见名字响亮就盲目填报,使一些过去生源困难的高校一夜之间门庭若市,另外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扭转招生形势,虚假宣传,欺骗一些不明就里的考生,所有这些都会引导考生的报考意向,抬高了高校的录取分数。所以对待那些当年更名或大肆宣传的高校,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有充分心理准备,分数提高是必然的,所以要提高预测分数。
2、分析影响录取分数形成的心理因素,修订预测分数。
高校历年的录取分数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因素。一般的讲,考生和家长基本上都是参照历年录取分数填报志愿的。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避高就低"心理。受此心理影响,很多考生对待那些以前年度录取分数线较高的高校,往往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填报;相反,对那些历年录取分数线较低的高校,却非常敢于填报,认为录取把握性大。结果报考人数增多,自然提高了该校录取分数线,这就是之所以出现高校录取"大年"和"小年"现象的原因。所以考生和家长在修正高校录取分数时,必须分析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的走势或趋势,根据历年走势或趋势来判研当年录取分数。
“平稳型”的走势。比如03、04、05年北京某大学(注:为避免读者照单操作,本文在此不列举具体院校名称,下同,请读者见谅!)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为52、50、52,武汉某大学的录取分差分别是26、26、28,就属于“平稳型”走势,对这类平稳走势的院校,我们完全可以使用三年“平均方差”的平均值筛选目标院校;
“上升型”走势。比如哈尔滨某大学近三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48、54、59,华南某大学近三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10、29、47,上升趋势明显,对这类院校进行预测时有两种选项:一是要留有余地,院校实力强,考生报考踊跃,分数自然就连年升高;二是考虑降低分数,一个高校在其实力没有变化情况下,录取分数不会连续升高的,特别是录取分数在连续几年升高情况下,低分考生必然望而却步,报考人数减少了,录取分数也就降低了。细心的笔者可以自己观察、统计一下,看一看是不是这种情况;
三是“下降型”趋势,比如,大连某大学近三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52、32、28,山东某大学近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57、40、22都属于下降趋势,对于录取分出现下降趋势的院校,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这些院校分数下降的原因。是高校实力下降了,还是因为以前年度录取分较很高,考生避高就低造成的,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预测当年录取分数时,考生要考虑分数的回升,而且预测的“分差”还要超过最高年份的。因为根据我个人研究,这类高校下一年度的录取分数往往出现报复性回升。
“跳跃式”趋势。这是各院校表现最多的一种趋势,如杭州某大学2000、2001、2002、2003、2004这五年在某省的“最低分差”分别是87、105、11、29、81,出现比较大的跳跃,对这类院校录取分的判断和预测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单纯以三年“平均分差”的平均值计算,该校在该省的录取分应610分以上,可是我们仔细分析几年的走势发现,该校2000年、2001年走高两年后于2002年走低一年,2003、2004年又连续两年走高,那么我们判断2005年有可能又要走低,结果正如我们判断,该大学2005年录取分数高出省控线13分。
通过以上分析看到,与其说高校录取分数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不如说是考生和家长心理的搏弈结果。因此,我们在预测各院校当年的录取分数时,关键在于读懂高校录取数据背后的“考生心理因素”,那么如何判断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因素,本文也只能给出上述文字,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型”,请读者不要拘泥于本文的判断,如何应用,关键在于个人悟性。在此提醒读者:本文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难免有错误,切莫生搬硬套。
使用“双分差“法预测录取分数的准确率分析和注意事项。
以笔者根据三年“平均分差”的平均值预测2006年浙江一本(理工类)部分院校(收集数据齐全的128所)的录取情况说明:在没有根据“最低分差”情况修正情况下,128所院校中有124所院校的预测分数超过实际录取分数线,只有4所没有达到实际录取分数,成功率达到96%。但观察四所学校的三年录取情况,可以看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四所学校都在以前年度出现“小年”现象,通过修正预测分数也可以达到准确效果。因此,考生在使用"双分差法"预测分数时必须注意一下问题:
1、一定要留有余地.以上我们介绍了使用“双分差”法的具体步骤,从中看出“双分差”法是建立在“两个”预测基础之上的,一是自己的估分,二是对各批次控制线的预测.实际使用中,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对以上两个数据预测准确,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必须要留有余地,否则必将降低填报志愿的准确率。
2、具体选择院校专业时要冷热搭配。通过我个人预测分析,使用“双分差”法虽然可以保证预测分数达到或超过高校投档线,但预测精度不高,以笔者预测2006年浙江一本(理工类)部分院校情况看,压线分1所,超出投档线10分以内的有10所,超过实际投档线10-20分的有24所院校,超过30分以上的有17所。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考生并不知道那所院校会超出很高分,那些院校只能过投档线,所以,在具体填报志愿时,考生在专业的具体选择上,一定要冷热搭配,一方面要敢于报热门专业,一方面也要填报非热门专业,并且搭配好,甚至要服从专业调剂。